CC-PAIH0151405038-175

更新时间: 2023-03-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加,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恶化等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单独从道路或车辆的角度来考虑,都将很难解决交通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应运而生,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并试图通过发展ITS带动本国基于车辆、通信、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等高新技术的经济大发展。据预测,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后,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益,使交通拥挤降低20%,延误损失减少10~25%,车祸降低50~80%,油料消耗减少30%,废气排放也得以减少。

  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实时交通信息是ITS**基本的信息源之一,只有对各道路实时交通信息有了准确地掌握才能有效地实施和发挥诸如交通诱导之类的ITS功能,因此交通信息的实时检测技术是ITS技术中**核心也是**基本的技术之一。

  1、交通信息实时检测技术

  随着道路交通信息监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交通信息检测的技术手段更加多样,采集的信息更加丰富。目前已有多种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在实际中应用,如**开始发展的路面接触式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线圈检测技术,以及新发展起来的路面非接触式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视频检测技术与雷达检测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采集到的交通信息主要包括各车道的车速、车流量、车道占有率、车型、车头时距等。

  线圈检测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它的传感器是一个埋在路面之下、通过一定工作电流的环形线圈。当汽车经过采集装置上方时会引起相应的压力、电场或磁场的变化,**采集装置将这些力和场的变化转换为所需要的交通信息。经过多年的发展,路面接触式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已经很成熟,其测量精度高,易于掌握,一直在交通信息采集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

  但是这种路面接触式的交通采集装置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安装或维护需暂时阻碍交通,安装施工量大;切缝软化了路面,容易使路面受损,特别是桥梁、立交、高架路等路面严禁切割施工的地方采用环形线圈,否则会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使用效果及寿命受路面质量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环形感应线圈寿命一般仅2年;由于自身测量原理限制,当车流拥堵,车间距小于3m的时候,其检测精度大幅降低,甚至无法正常检测。

  视频检测技术是利用车辆进入检测区域(虚拟线圈)导致背景灰度变化的原理来进行车辆检测,直观可靠,安装无须破坏路面。但缺点是对移动车辆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在拍摄高速移动车辆时需要有足够快的快门(至少是1/3000PX)、足够数量的像素以及可靠的图像算法。另外,受光度、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且需要进行镜头清洁等日常维护。